Clobar,us
分享
发布于

算法时代,平台

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简化成一个公式吗?数字可以告诉我们谁是适合我们的另一半,而且能和我们白头偕老吗?算法可以准确预测电影的票房收入,并且让电影更卖座吗?程序软件能预知谁将要实施犯罪,并且精确到案发时间吗?这些事听起来都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,但事实上,它们仅是日益被算法主宰的人类世界的“冰山一角”。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,我们正在进入“算法经济时代”。每天,算法都会对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信息进行分类、筛选与取舍。我们看到的谷歌搜索结果,脸谱网上显示的好友信息,以及购物网站给我们提供的个性化购买建议等,都是算法作用的结果。算法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,影响着世界的方方面面,包括企业创新、产业变革、经济发展。 在《算法时代》一书中,作者带领读者展开了一次算法和大数据世界的探索之旅:探寻我们如何开始相信大数据的力量;向我们介绍人工智能专家、大数据科学家和硅谷的创业家们,是他们创造了这个美丽的新世界。 在当下以及未来,当大数据和算法成为社会、企业和个人已经无法忽视的资产时,就会催生一些新型经济模式。毋庸置疑,算法将成为新经济的新引擎。如果你对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互联网技术和算法感兴趣,《算法时代》就非常适合你阅读。 随着算法的强大,商业必定会越来越繁荣,繁荣到极致就会出现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:所有产品的利润都会会无限接近于0。    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(甚至0利润/负利润)的产品去交换“消费数据”,吸引大家聚集而来,然后利用另外一套隐含的逻辑去挣钱,比如书店之前都是靠卖书挣钱,现在书都是免费送的,却可以开读书会挣钱了;比如4S店不再赚卖车的钱,但是可以靠车子的后期保养赚钱;比如美容院不再赚产品的钱,但是可以靠办会员费赚钱,等等。    所以今后现在很多商业模式在前期都是不赚钱的,或者从表面上看都是亏本的,其实这不是商家犯傻了,恰恰是商家变的更与时俱进了,因为商家把赚钱的路径后移了,这叫“利润后延”。    其实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,随着竞争的加剧,很多企业都设计了流量性产品,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吸引客户而设计的,可以是亏钱的,当客户进来之后,再靠深度服务产生利润。    这一点也非常符合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预判:当生产力极度发达,当商业极度繁荣之后,社会上的很多商品都是免费提供的,也就是”按需分配“状态,只要你需要什么东西,就有商家主动站出来给你提供。商家不再靠商品赚钱,而是靠“消费用户”(消费者/会员等等)赚钱。比如小米就是这样的,首先它的产品性价比都很高,最关键的是小米根本还不靠产品挣钱,而是靠自己的用户生态挣钱,用户生态就是“消费大数据”。    第二个结果:在“个体+平台”的时代,个体只能赚到辛苦钱。    因为个体的脖子虽然被平台(比如淘宝/滴滴/抖音/美团等等)卡牢,但是他们不会卡死你,就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,让你疲于奔命,却又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,维持生存。当它们看你快要死的时候,就稍微松一点手,让你喘口气,你一旦活的欢快了,就立刻卡紧你,撸你一把,让商家们“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”。 比如现在淘宝和拼多多上开店,就得拼价格,完全薄利多销,平台会始终将商家的利润维持在仅仅能够解决商家温饱的边缘线上。 而像美团/饿了吗这种平台,虽然很多餐饮店通过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,但是商家要不断的做促销才有销量,最后一算账,利润越来越薄。 同样的逻辑,在滴滴上开车的司机,这一两年也只能赚到辛苦钱了,之前开滴滴的司机少,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无事可做都去开滴滴了,叫车越来越容易,补贴越来越少,平台的抽成也越来越多。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(BAT时代),还可以有很多依附在上面的公司,比如天猫上有很多营业额过亿的店铺,微信/微博上有很多大V等等。 在算法时代,只有平台才能挣到钱,那些所谓的网红/商家,其实都被平台牢牢卡住脖子,主动权很小。 当然,今后个体与人个体的收入差距会缩小,因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”算法“,这种算法会自动调节个体的收入差距。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,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。 大公司除了靠“消费大数据”挣钱之外,还可以靠“供应链金融”挣钱。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?其实就是把下游经销商的现金流把控住,你如果周转不开我来帮你,但是你要付利息给我,这就导致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下游商家们,纯利润更低了。 像阿里巴巴/美团这种互联网巨头也早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了,它们既有面对大众消费者(C端)的金融产品,比如支付宝的花呗/借呗,美团的新功能“月付”,也有面对商家(B端)的金融产品等等,滴滴/神州这种也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了,比如先充值再打车(给你一定优惠),这使大家的现金流被它们控制,利润越来越多的被平台拿走。 未来真正能挣大钱的手段,除了“消费大数据”,就是“供应链金融”了,而这两者都只有大企业才能做。 看看如今的情形吧:在各行各业,“平台效应”和“头部效应”都越来越明显,只有排名前二的公司才能挣到钱,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平台化,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公司都已经无钱可挣,这叫数一数二,不三不四。 “算法”越发达,头部效应将越明显,马太效应越来越加剧,未来只有在某个领域遥遥领先才能赚到钱,他们将赚尽整个行业的钱。社会的科技水平越高,贫富差距就会越大。因为科技水平越高,社会的流通性就会越好,此时财富会加剧流向更有钱的地方。 未来的社会财富将越来越多的往大企业(大平台)手里集中,它们靠“算法”将拥有了“上帝视角”,因为“算法”不停的收集我们的数据,站在高维解读你、透视你,审视你,他们甚至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。在他们眼里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,我们的一切行踪都被掌控。    今后我们每个人看似自由的,实际上早就在冥冥之中被操控,我们看到的,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;我们享用的,全是别人推送给我们的。   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未来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是算法的奴隶,是平台的奴隶,是“上帝”们的奴隶。而且只能赚到辛苦钱,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,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。 1998年之前,创业成功的几率是50%,每一万个人有5000个人能赚到钱; 1998年,互联网产生了,创业成功的几率是20%,每一万人有2000人能赚到钱; 2002年,淘宝诞生了,创业成功几率是10%,每一万人有1000人能赚到钱; 2008年,全球经济危机开始,创业成功几率是5%,每1万个人有500个人能赚到钱; 2018年,贸易战开始了,创业成功几率是3%,每一万个人有300个人能赚到钱; 2020年,疫情发生了,创业成功几率是1%,每一万个人只有100个人能赚到钱。    德鲁克曾有个观点:未来要想让人类继续好好生存,成功的定义必须得修改。如果我们还是以赚钱多少定义成功,那么99%以上的人都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,从而引发集体忧郁和焦虑。    数据就是权力,算法就是命运。 人类正在沦为“算法”的奴隶。 外卖骑手的困境,其实也是人类自己的困境。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,人类真正的敌人,不是生态环境,不是经济危机,不是核武器,而是“算法”。 算法正在试图“驯服”人类,人们和“算法”的斗争,才是一场是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战斗。 外卖平台的算法 如今各大外卖平台都在用“算法”管理外卖骑手:从顾客下单的那一秒起,“算法”便根据骑手的顺路性、位置决定派哪一位骑手接单,如果一位骑手背负5个订单、10个任务点,系统会在11万条路线规划可能中完成“万单对万人的秒级求解”,规划出最优配送方案。 算法可以精准的算出每一个外卖员从取餐到送餐的配送时间,而配送时间是衡量一个外卖平台运作效率的最重要指标,超时一旦发生,便意味着差评、收入降低,甚至被淘汰。 通常,骑手们的超时率不得高于3%,否则站点的评级将会下降,整个站点的配送单价也会下降,包括站长、人事、质控等在内的所有人,渠道经理、区域经理等等的收入都会受到影响。 无数外卖骑手的拼命,给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效益。 2019年第三季度,美团外卖的订单量达到25亿,每单收入比2018年同时期增加了0.04元,与此同时,每单成本则同比节省了0.12元——这也帮助美团在2019年Q3多赚了整整4亿元。 2020年8月24日,美团市值突破2000亿美元,成为港股第五大市值公司。 而在平台巨额盈利的背后,是无数骑手的分文必争,在《人物》长达半年的调查中,外卖骑手最频繁提起的一个词却是:一毛钱。也就是说大家如此拼命,有时只为了多挣平台给的那一毛钱。 生命不息,拼命不止”。 为了鼓励大家疲于奔命,“算法”还把接单设置成了一个升级打怪的游戏:跑的单越多,准时率越高,等级就越高,奖励收入也会更多。 这就将众多骑手卷进了一个无法停歇的循环,陷入一个无止尽的轮回,不可自拔…… 最可怕的是:这套算法最无解的部分在于,让骑手们越跑越快的不止是平台,也包括骑手自己。 在之前,平台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在我们面前,让我们任意挑选,这是“选择”改变世界。 而如今,平台可以根据你的行为算出你的喜好,直接把你最喜欢看的内容推送给你,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去费心的做“选择”了,人变的越来越懒,甚至都已经懒得选择和辨别了,这是“推送”改变世界。 如果说工业革命解脱了人的手脚,那么信息革命将解脱人类的大脑。算法时代,人变的越来越懒于思考,也就意味着人变的越来越愚蠢。 “算法”让我们抛弃了思考和思想,转而寻求各种“上瘾”。 人的大脑里有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传导物质,当人被外界刺激得愉悦时多巴胺会大量爆发出来,这种“爽”的感觉被“算法”利用,“算法”不停的收集你的数据,站在高维透视你,审视你,知道你喜欢什么,想要什么,然后无限满足我们的喜欢,让我们无限沉溺,持续上瘾。 未来“算法”会彻底掌控我们,比如当我们打开手机,平台马上就会通过你按手机的动作获取你的身体数据,包括体温、血压和心率变化,然后模拟出你的心理变化曲线,然后给你推送商品、作品、思想等等。 今后我们都是被“填喂”长大的,今后我们不需要再有思想,只要有“喜好”和情绪就行,算法可以无限满足我们的喜欢和情绪,最后大家都像宠物一样被圈养。 算法是死的,人是活的 算法和人类的关系分为为三个阶段: 第一步,算法是我们的工具,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它,但决策权在我们手里。 第二步,算法是我们的指示灯,它会告诉我们大方向和原则,然后我们去执行。 第三步,算法成了我们的上帝,我们索性放弃思考,什么都听它的,任由他们指挥。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算法驯服人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,我们最终将陷入“囚徒困境”。 有人说,算法只是一个工具,它是没有人性的,也是没有价值观的,他们只会无止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。 的确,算法提升了我们在很多方面的效率,但是它毕竟都是掌握在(平台)资本手里,资本还是以收益最大化为己任,“算法”最终还是资本谋利的工具。 算法的好坏由使用它的人的品行决定,大家都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,比如标题党,比如三俗的内容,这些都是大家喜欢的,但我们能去开发吗? 正是因为此,算法不能只依靠大众的需求,或者市场的需求来实现自我进化,黄赌毒都是人的需求,也有无限的市场,难道我们就应该去满足吗? 不是算法有问题,是制定算法的人有问题,是设计算法的平台出了问题。 快手创始人宿华有一段话被许多媒体引用: 算法是没有价值观的,但是做算法的工程师是有价值观的,就好像科学虽无国界,但是科学家有国籍的。 所以算法的背后是人,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,算法的缺陷就是人价值观上的缺陷。 算法是死的,但制定算法的人是活的!平台监控商家和个体,那么谁来监督平台?如果任由平台设置各种规则,平台一定走向无限牟利的极端,成为整个社会的吞金兽,吞噬整个社会。 因此,在算法进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工干预,监督算法进化的价值导向。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,有这样一句台词: “如果你要驯服一个人,就要冒着掉眼泪的危险,一旦你驯服了什么,就要对她负责任,永远的责任。”(出自《小王子》) 这句话简直就是对“算法”本质的最好诠释!“算法”一直在提升,而且开始试图驯服人类,想把人类驯服成宠物一样,或许人类终于有一天觉悟了,就会联合起来推倒“算法”。 要想走的快,就一个人走; 要想走的远,就一群人走; 认知改变命运,圈层决定命运。

浏览 (203)
点赞 (1)
收藏
分享
评论